2.请依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教学要求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设计一个完整的教学简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参考答案】
课题: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把握全词大意,了解词人生平及相关背景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全词,把握词的节奏及基调。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理解词中的内容;体会词人炼字之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心情,理解词人壮志难酬之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词的内容。
教学难点:
品味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情感,体会词人壮志难酬的无奈。
教学过程:
一、温故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请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辛弃疾的作品《清平乐˙村居》,并引导:《清平乐˙村居》表现出了辛弃疾对农村闲适宁静生活的喜爱,除此之外,他也有体现其他情感的词。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品味他的思想情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解决字词,划分节奏
1.学生自读,并借助课下注释或与同桌交流,明确读音及节奏。
2.指名学生朗读全词,教师纠正学生的停顿。
3.学生分组朗读,并组内互评,纠正后全班齐读。
(二)了解内容
学生默读全词,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尝试概括本词的内容:围绕“梦”描写了军容的威武雄壮和战争的壮烈。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第一:感悟军容的威武雄壮
赏析上片
1.提问:词人为什么要“醉”?词人醉后挑灯看剑,在梦中回到连营,体现了什么?
明确:词人是借酒浇愁。醉后挑灯看剑,在梦中回到连营体现出了词人渴望重新上阵杀敌的愿望。
2.提问:梦回连营,词人看到了什么?
明确:看到了“沙场秋点兵”的场景。
3.提问:“沙场秋点兵”一句,哪一个字用得好?为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要求:同桌互相讨论,体会词人炼字之妙。
明确:“秋”字用得好。“秋”字既点明了战争的季节,也营造了一种肃杀的气氛。且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4.提问:“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营造了什么样的点兵气氛?
明确:营造了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气氛。
5.提问:如果你是军营中的将军,此刻会有怎样的感觉?
要求:带入情境,体会情感。
明确:感受到军队的威武雄壮,体会到战士即将上阵杀敌的豪情壮志,热血澎湃。
6.朗读指导:学生朗读上片,读出军容的威武雄壮,战士的豪情壮志。
第二:分析战争的壮烈
赏析下片
1.提问:战争一触即发,词中哪句话是描写战争的?这样描写有什么效果?
要求:齐读下片,找出语句并小组讨论。
明确:通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一句来描写战争。运用了夸张、比喻、对偶、用典的手法。从侧面衬托了战士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绘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
2.提问:战争结果如何?
明确:战争胜利,收复中原。
3.提问:克敌制胜,词人却言“可怜白发生”,怎么理解?“可怜”一词有何妙处?
要求:结合词的内容并联系写作背景和对作者的了解回答。
明确:克敌制胜等都是词人的梦境,现实中词人已满头白发。“可怜”一词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与无奈。
4.提问:如果此时你是由梦境回到现实的词人,你又是何感想?
要求:学生带入情境自由表达,进一步体会词人的情感。
5.朗读指导:学生朗读下片,读出战争的壮烈和词人的壮志难酬。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体现诗人或词人壮志难酬的诗词?
要求:学生结合积累畅所欲言。教师总结,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和辛弃疾一样壮志难酬的人物,升华学生认知。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学生分享收获,教师补充总结:词人虽然壮志难酬,但他这种年迈依旧豪情壮志的态度值得大家细细品味。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1.将本词改编为一篇现代文。
2.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下节课分享阅读体会。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