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问小明“为什么偷东西是不对的?”,他的回答是“抓住了会挨打”。据此可以判断小明的道德认知发展处于(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准习俗水平
2.小明认为这次测验取得好成绩是因为自己能力强。依据维纳的归因理论,这属于( )
A.稳定、外在、不可控归因
B.稳定、内在、不可控归因
C.不稳定、内在、可控归因
D.不稳定、外在、不可控归因
3.做一道大数目除法题“3674859/11=?”时,只要仔细地按照除法运算规则,反复地做下去,就能获得最终的答案。这种问题解决的方法属于( )。
A.算法式
B.类比思维法
C.爬山法
D.逆向反推法
4.奥苏泊尔将有意义学习分为( )。
A.表征学习、规则学习和命题学习
B.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和规则学习
C.规则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D.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5.珍珍尝试了八次就一字不落背诵了《春晓》,为了巩固背诵效果,陈老师紧接着又让她背诵了四遍,陈老师对珍珍采取的方法是( )。
A.及时学习
B.分散学习
C.适当过度学习
D.分散集中
答案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将人的发展划分为三水平六阶段。分别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的心理特征是:只是从表面看行为后果的好坏,盲目的服从权威,旨在逃避惩罚。只按行为后果能否带来需求的满足以判断行为的好坏。故本题选A。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韦纳的归因理论。根据维纳的归因理论,能力属于稳定、内在、不可控的归因。这与能力的属性是高度符合的。A项:稳定、外在、不可控的归因是难度,故不选。C项:不稳定、内在、可控的归因是努力,故不选。D项:不稳定、外在、不可控的归因是运气,故不选。故本题选B。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问题解决的策略。A项,算法式策略就是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进行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B项,类比思维法强调的是对比。C项,爬山法是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D项,逆向反推法是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方法。题干中强调的反复地做下去,并且能够得到最终的答案,属于算法式的应用。故本题选A。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奥苏泊尔的学习分类。奥苏泊尔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符号学习又称表征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符号学习的心理机制是符号和它们所代表的事物或观念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建立相应的等值关系。概念学习是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其实质是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和关键特征。命题学习是指获得由几个概念构成的命题的复合意义,实际上是学习表示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判断。故本题选D。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过度学习。适当过度学习能够增强学习效果,而过度学习程度达到150%时效果最佳。原来背诵八遍,而要到达150%的学习程度,还需要再背诵四遍。故本题选C。